藏章印記


 

 

  本館珍藏宋代以降歷朝善本,這些古籍經名家鑑藏,書葉內之藏書印記,不乏名家,其目的除鑑賞、校勘、審定、借觀、讀過、經眼、書尾,乃至於傳誡、述志、寄情、題跋,莫不以印誌之。其文字字體包括鐘鼎文、篆文、籀文紛陳,其色則包括丹黃朱藍相參,其形則方圓長闊與葫蘆連珠並見,硃痕滿紙,動人心目。不僅可供研究遞藏源流,亦有藝術鑑賞之美。

  依據史書紀載,藏書印最早源於西漢,私家印記早於官方;後至唐宋,私人、官方鈐印已相沿成風,比如唐太宗的貞觀連珠印、唐玄宗的開元印等皆屬之。私人藏書尤其注重藏書印的應用,發展至明清時代達到巔峰。

  藏書印形制不一,風格迥異,從外型來看,有方印、長方印、橢圓印、葫蘆印等;就內容而言,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:

  • 藏書家的姓名身份 


  普通的藏書印可反映藏家姓名、字號、室齋、仕途年紀等基本情況,如清雍正二年(1721)汪郊刻印初本《司馬氏書儀十卷》收藏有「海陽汪文樞字元極號千峰一號碧溪印」,呈現了藏書家的籍貫、姓名及字號;再如清乾隆元年(1736)李清植刻本《榕村全集四十卷》鈐「巡視福建鹽課監察御史之印」朱文方印、「福建浙江總督關防」滿漢朱文長方大印,皆呈現了藏書者的仕途官位。

0000000000001

「巡視福建鹽課監察御史之印」漢滿朱文方印。《奏銷乾隆二十八年盈餘引目摺》,清乾隆三十年清寫進呈本。(現藏者:國家圖書館,書號:04609,索書號:213.3 04609)

  • 藏書來源與購書經歷 


  藏書印也可反映書的作者、刻坊,購書者於何時、何處得書,以及購書的艱辛。比如清康熙間刻笠翁傳奇十種後印本《憐香伴傳奇二卷》,封面鈐有「笠翁先生詩籤,封啟於金陵書鋪廊,芥子園書坊發兌」朱文長方印,從中可知該書為李漁所著,芥子園書坊所刻,並於金陵書鋪廊處購得;明末湯大節簡綠句居刻本《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二十四卷》鈐「范樣雍己丑以後所得」白文方印,反映藏書家得書的時間;再如清雍正七年(1729)嘉興李氏自刻精本《觀妙齋藏金石文考略十六卷》鈐有「得此書費辛苦,後之人鑒我」白文長方印,用以表明此書之得來不易。

0000000000002

「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鑒我」白文長方印。《草書集韻》,明成化十年蜀藩刊本。(現藏者:國家圖書館,書號:00996,索書號:110.2 00996)

  • 藏書家之家訓或祖訓 


  許多藏書家都告誡子孫繼承先志、保存藏書的家訓或祖訓。如明毛氏汲古閣刻本《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》鈐有「吉氏藏書,遺之子孫,勿借勿鬻,宜重宜珍」朱文方印,用以告誡後人愛惜藏書;又如明天啟刻玉茗堂全集本《玉茗堂尺牘六卷》鈐有「得者寶之」,寥寥數語將藏書者的愛書惜書之心表露無遺。

  • 用以抒情表意 


  主要內容為前人詩詞、文句、典故等;亦有藏書者所撰,用以表明藏主自身的志趣、逸興、期望、偏好等。如清順治消閒居刻本《覺世明言不分卷》鈐有「石上題詩掃綠苔」白文長方印、「試問海棠花,昨夜開多少」朱文長方印;明崇禎間吳震元等刻本《陳眉公先生全集六十卷》鈐有「所思多在別離中」白文長方印,以及明嘉靖三十三年(1554)梁佐刻本《丹鉛總錄二十七卷》鈐有「長相毋忘」朱文圓印,呈現其藏書、交友等生活情趣。

  • 用以論學明志 


  內容引用箴言、警句,比如明末衡堂刻粲花齋新樂府四種本《療妒羹傳奇二卷》鈐有「存心淡泊,寧靜行己,正大光明」白文方印,反映藏書者淡泊名利、寧靜自適的精神;再如清康熙十七年(1678)刻本《東白堂詞選初集十五卷》所鈐「我今始知之」,以及清康熙三十七年(1698)清吟堂刻本《編珠四卷》之「開卷有益」,皆表達出收藏家的治學態度。

藏書印的故事


明代祁承㸁訂立藏書、購書規則以訓示子孫

明代祁承㸁訂立藏書、購書規則以訓示子孫

祁承㸁(1563-1628),字爾光,號夷度,晚號密士老人,明代浙江山陰﹝今紹興﹞人。其藏書樓為「澹生堂」,寫下《澹生堂藏書約》訂立保藏管理圖書的規則,並勉勵子孫繼續收書。
其章刻有藏書銘:「澹生堂中儲經籍,主人手校無朝夕,讀之欣然忘飲食,典衣市書恆不給,後人但念阿翁癖,子孫益之守弗失。曠翁銘。」

訓勉後人珍藏書籍的張燮

訓勉後人珍藏書籍的張燮

張燮(1753 -1808),字子和,號蕘友,江蘇常熟人。其藏書樓為「小瑯環福地」和「味經書屋」。其藏書印上鐫:「平生減產為收書,三十來年萬卷餘,寄語兒孫勤雒誦,莫令棄擲飽蟫魚。蕘友氏識。」

禁止子孫販賣書籍的王昶

禁止子孫販賣書籍的王昶

王昶(1724-1806),字德甫,號述庵,又號蘭泉。江蘇青浦(今屬上海市)人。其藏書樓為「熟南書庫」。一只藏書印,上鐫:「二萬卷,書可貴;一千通,金石備;購且藏,劇勞勩。願後人,勤講肄,敷文章;明義理,習典故,兼游藝。時整齊,勿廢墜;如不材,敢賣棄,是非人,犬豕類,屏出族,加鞭箠。述庵傳誡。」

范欽建造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「天一閣」

范欽建造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「天一閣」

范欽(1506-1585),字堯卿,一字安卿,又字吾勤,號東明。其藏書樓為唯一現存的「天一閣」。除了後代子孫也是愛書人以外,其採取嚴密的管理方式也是使天一閣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。藏書印有:「天一閣」、「范欽私印」、「范氏圖書之記」、「人生一樂」、「子子孫孫永傳用之」、「古司馬氏」等。

毛晉的五十六字藏書章

毛晉的五十六字藏書章

毛晉( 1599-1659 ),原名鳳苞,字子九,改名晉,號潛在。弱冠前字東美,晚號隱湖,別署汲古閣主人、篤素居士。明末江蘇省常熟縣人。藏書樓為「汲古閣」。收書以宋版為尚,開啟了藏書的新境界。他有多枚藏書章,最有名的一枚長達五十六字的大印章,印文為「趙文敏公書卷末云:『吾家業儒,辛勤置書,以遺子孫,其志何如。後人不讀,將至於鬻,頹其家聲,不如禽犢。若歸他室,當念斯言,取非其有,無寧舍旃。』」

楊以增「海源閣」

楊以增「海源閣」

楊以增(1787-1856),字益之,號至堂,別號東樵,自稱退思老人。藏書樓為「海源閣」,藏書印有:「東郡楊氏海源閣藏」、「楊氏伯子」、「以增私印」、「東郡宋存書氏珍藏」、「宋存書室」、「楊以增印」、「至堂」。明清以來,我國的私人藏書以江浙地區最為興盛。不過,清末在北方出現了一大藏書中心,也就是楊以增的海源閣,海源閣與南方的瞿鏞鐵琴銅劍樓齊名,人稱南瞿北楊。

陸心源「皕宋樓」

陸心源「皕宋樓」

陸心源(1834-1894),字剛甫、剛父,號存齋,晚號「潛園老人」。歸安(今浙江湖州)人。藏書印有:「存齋大利」、「心源長壽」、「前分巡廣東高廉道歸安陸心源捐送國子監書籍」、「光緒戊子湖州陸心源捐送國子監之書匱臧南學」、「皕宋樓」、「如不及齋」等。藏書家往往以蒐求宋版書為樂,這是因為宋版書罕見,另一方面宋版書鏤刊精美,錯字較少的緣故。所以清乾隆年間的黃丕烈有一百部宋版書。到了光緒年間的陸心源,則建築了一棟「皕宋樓」而著稱於世。

瞿鏞「鐵琴銅劍樓」

瞿鏞「鐵琴銅劍樓」

瞿鏞(1794-1846),字子雍。藏書印有:「古里瞿氏」、「鐵琴銅劍樓」、「瞿氏鑒藏金石記」、「恬裕齋藏」等。「鐵琴銅劍樓」是清代末年江蘇常熟菰里(也寫作古里)村瞿家的藏書樓。瞿家的藏書,始自瞿紹基。瞿紹基(1772-1836),字厚培,號蔭堂,以讀書藏書為樂。瞿紹基建「恬裕齋」貯藏,這是瞿家藏書的開始。紹基去世後,其子瞿鏞繼承父志,益加努力搜購圖書。

黃丕烈

黃丕烈

黃丕烈(1763-1825),字紹武,一字承之,號蕘圃,又號復翁、佞宋主人、秋清居士、知非子、把守主人、求古居士等。藏書樓為「讀未見書齋」、「學耕堂」、「學山海居」、「陶陶室」等。偏愛宋版書,宋刊本是其藏書一大特色。藏書印有:「黃丕烈」、「黃丕烈印」、「蕘圃」、「百宋一廛清賞」、「復翁」、「士禮居藏」、「平江黃氏圖書」、「讀未見書齋」、「黃蕘圃手校善本」、「校書亦心勤」、「丕烈私印」、「求古居」等。

張蓉鏡

張蓉鏡

張蓉鏡(1821-1850),字芙川,江蘇蘇州府昭文縣人,為張燮之子。張蓉鏡夫婦的藏書印有:「味經書屋」、「一點浮雲」、「雲鴻」、「芙川書畫記」、「小瑯嬛福地繕鈔珍藏」、「張蓉鏡」、「芙川氏」、「觀文」、「蓉鏡珍藏」、「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」、「得者寶之」、「姚印畹真」、「芙初女史」、「悟真閣」、「倚青閣」、「並蒂芙蓉小榭」、小琅嬛福地」、曾藏張蓉鏡家」、虞山張蓉鏡芙川信印」、小琅嬛福地」(橫印)、「守學好古」、「芙川張蓉鏡心賞」、「虞山張氏」、「小琅嬛福地張氏藏」、「人月雙清閣」、「虞山張蓉鏡鑒藏」。

鮑廷博「知不足齋」

鮑廷博「知不足齋」

鮑廷博(1728-1814),字以文,號淥飲,安徽歙縣長塘人。其藏書樓為「知不足齋」。從1776年起,把家藏精本刊刻為《知不足齋叢書》,讓好書得廣為流傳。鮑氏刻書,都親自校對,一個字也不馬虎。在《知不足齋叢書》書中處處可見鮑廷博校勘的手跡。

吳騫「拜經樓」

吳騫「拜經樓」

吳騫(1733-1813),字槎客,又字葵裡,號兔床,海寧新昌里人。其藏書樓為「拜經樓」。藏書印刻有:「寒可無衣,飢可無食,至於書,不可一日失。此昔人詒厥之名言,是可為拜經樓藏書之雅則。」這長達三十三字的藏書銘,是吳騫眾多藏書印中的一枚,由此可知吳氏嗜書之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