抄書生活


 

  抄書,顧名思義,即是以手工謄寫的方式來複製典籍。在雕版印刷術未問世以前,抄書是典籍流通、知識傳播的主要媒介,同時也是古代藏書家蒐集圖書、保存古書的方法。然而,自印刷術盛行以來,抄錄書籍的風氣不降反升,至明清達於鼎盛,各藏書家無不重視抄書,箇中原由,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學術風氣有很大關係:

 

• 書籍取得不易
有些書雖已雕版印刷,但礙於空間的限制,導致購書困難,甚至無法買到,只得向擁有者借抄。

• 書坊刻書多誤
有些書雖然可以買到,但是質量低劣,錯誤百出,只得借善本來抄寫。

• 奇珍異本難尋
有些珍本、異本、孤本、罕見之本,既無刊刻,又購置不易,只好抄而藏之。

• 經濟因素考量
古代的書價昂貴,加之有些藏書家的經濟狀況不佳,在這樣的情況下,抄書便成為節省開支的理想聚書途徑。

• 禁書令的頒布
明代政權採取中央集權的高壓統治方式,屢興文字獄;為了箝制讀書人的思想,諸如官府文書以及朝廷禁書等部分典籍,一般人難以取得,藏書家若想收藏,只能以秘密抄錄的手段進行。

• 文人閱讀習慣
當時的讀書人習慣邊抄邊記,一方面有助於背誦,收事半功倍之效;另一方面可以練習書法;或是一邊抄錄一邊校讎,訂正訛誤並補齊缺漏。此外,當時文人習慣在抄寫之餘,順手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想,邊抄邊撰,抄書即著書,藉此累積創作量,可謂一舉數得。

• 保存古代典籍
有些藏書家會以抄寫的方式來儲存副本,以防萬一。

• 滿足自我癖好
明代時候,文壇吹起一股尚古好奇之風,舊時的精校精抄本,皆成為文人雅士的追逐對象,若能抄得異書,更可炫耀於同志之間,成為風雅的標榜。因此,抄書成了當代文士用以滿足自我癖好的途徑之一。
以明代為例觀之,當時的江南文士普遍喜歡抄書,彼此間互相借閱傳抄,不但能保存暨流通古代典籍、傳播知識與文化,還能促進著述和創作、精進書法的藝術,同時滿足讀書人的自我癖好,進一步反映出文人生活文化的時代面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