款式提拔


 

  序與跋,都是用來敘述一書作意(包括全文宗旨或寫作動機等等)的文字,具有版本鑑定、辨別真偽,反映歷代學術興衰的作用。一般而言,序文是對全書的總體說明;至於書跋多是有感而發之文,或抒情或議論,大都篇幅短小,少有長篇。以下便針對序跋兩種文體作進一步說明。

  • 序 


  序,又稱作「敘」或「引」,始於先秦《詩序》,直至漢代才走向正規化。
早期的序文有兩個特點:一是序言的位置皆在全書之後,僅單篇文章的序文置於前;二是序文的內容,除了寫作緣由及經過之外,還包括全書的目錄題要。早期的序文在後,是按照寫作時間的先後順序而來;到了宋代,為了方便讀者了解全書梗概,激發讀者興趣,遂將序的位置由書末移至書前。
序有自序及他序之分,前者為作者本人自著,後者則由他人寫成,常用來推薦作品或扶植新人。就範圍和內容來說,有總序及篇序(或稱類序)兩種,總序是針對全書而寫,範圍較大;篇序(或類序)則針對某篇文章,範圍較小。現存古籍當中,兩序皆全者,當以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為代表。此外,若以刊刻先後而言,則有原刻序、重刻序之別。原刻序又叫初刻序,即一書初刻時所作的序文;重刻序指重刻時所寫的序。

image2-1-2-01

(明)趙均手寫序文。《金石昆蟲草木狀》,明萬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彩繪底稿本。(現藏者:國家圖書館,書號:06921,索書號:307.27 06921)

  • 跋 


    跋,又稱「書跋」或「題跋」,內容比較靈活自由,多為有感而發之作,或敘作者身世,或詳查學術源流,或考訂版本,或品評優劣等。相較於序文,跋的出現時間較晚,一般認為始於唐代官方藏書,至宋代則大為興盛,以蘇軾及黃庭堅為當代之題跋兩大作家;一直到清代達到顛峰,王紹曾、杜澤遜輯《漁祥讀書記》便收錄了王士禎的題跋640則。此外,不同於序文,跋的位置必須置於正文之後,無一例外;且一般為後覽者所寫,是在圖書流傳過程中輾轉完成的。

02-1-2-02

黃丕烈朱筆手跋。《五代史記》,元覆宋慶元五年曾三異校刊明代遞修本。(現藏者:國家圖書館,書號:01562,索書號:201.243 0156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