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-1-24

買書不問價藏書不藏私
──劉承幹嘉業堂(1882年 – 1963年)


 

  劉承幹(1882 – 1963),字貞一,號翰怡,別署求恕居士。原籍浙江上虞,先祖於雍正年間遷居湖州南潯鎮,祖父劉墉經商致富,父親劉錦藻曾纂輯《清朝續文獻通考》,伯父安瀾頗精詩詞,曾輯錄《清朝詩萃》,可惜未成而卒。劉承幹為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貢生,因科舉停廢沒有進一步功名;宣統中期因連續在各地賑災捐銀,獲四品卿銜,友人習慣以「京卿」稱之。

 


劉承幹自幼第一嗜好便是讀書、買書、校書、寫書、藏書。他正式開始藏書是在宣統二年(1910年)參加南洋勸業會之時。他於民國後遷居上海,是時前清遺老群集,上海成了文獻聚匯之地;辛亥革命期間,劉承幹乘大批古籍拋售之機,不惜鉅資,大量購書,並在小蓮莊劉氏家廟的旁邊建造一座藏書樓,此樓命名為「嘉業堂」,於1920年初冬破土,1924年歲尾竣工。

 


劉初意專收史、集二部,以繼承其父編撰《清朝續文獻通考》,與伯父輯《清朝詩萃》之業。但實質上,只要是未備之書,無論新舊皆購藏,且出手大方,大有海涵萬家之勢。自稱歷時二十年自費銀三十萬,得書六十萬卷,共十六萬冊。其中宋刻65部、元刻74部、宋元明三朝遞修本21部。最具特色的是2,000多種明刻本、1,000多種地方誌、2,000多種抄校稿本和44冊《永樂大典》;其數量規模皆無遜於國立圖書館。原本的上海藏書處求恕齋,因容納不下遽增之書量,乃於南潯故居,新建嘉業堂書樓。嘉業堂藏書書目或藏書志有近十種,據統計,嘉業堂所藏宋本有77種,元刻78種,抄本校本近2,000種,其中稿本、抄稿本有數十部之多;當中以宋版四史最為珍貴,號稱鎮庫之寶。

 


值得一提的是,劉承幹對於自家藏書的態度開明,家藏善本皆樂於供人借抄,甚至還為閱者備食宿;並將所藏之孤本、精本刻印流傳,聘用當時最有名的刻工陶子麟、饒星舫,延請學養精深的繆荃孫、葉昌熾、董康主持校勘,自己也從事校注編纂。曾刻成叢書如:《嘉業堂叢書》、《吳興叢書》、《求恕齋叢書》、《留餘草堂叢書》、《希古樓金石叢書》等。根據統計,所刻之書達177種,3,000餘卷,講求質量,刻印精美,為民國以後刻書最多者之一。

 


中日戰爭爆發後,日人覬覦嘉業堂藏書,屢出高價卻未能如意,而由國立中央圖書館(今國家圖書館)透過鄭振鐸等人收購其宋元本31部、明刊本1,200部及鈔校本36部。之後將藏書陸續分批售讓散出,輾轉至今,其善本主要歸臺灣國家圖書館、中國浙江圖書館、中國復旦大學圖書館等處收藏。